「業界廚餘現況調查」
現時香港每日棄置約3,600公噸廚餘,佔香港堆填區的總廢物量近40%,廚餘中約三分之一來自工商業(約1,000公噸)。雖然環境局自2012年開始發起「惜食香港」及「咪嘥野食店」運動,向大眾及業界宣傳源頭減廢,並為各界別製訂相關減少廚餘指引;香港餐飲業聯會亦曾為飲食界製訂減少廚餘的作業指引,推動各類食肆將減少廚餘納入作業過程,為減少餐飲廚餘出一分力。可是,近十年工商業廚餘的數量高居不下,根據數字,由2014年-2018年,本地每日棄置的工商業廚餘長期處於1千公噸以上的水平。
故此,關注廚餘問題的食德好發起是次「業界廚餘現況調查」,並與香港浸會大學國際學院合作,以葵青區作為調查試點,透過訪問區內各類型食肆、搜集他們廚餘數據及現況、處理和面對的問題等資訊,嘗試尋找相應的社區配套及作業誘因,最終動員到區區減少廚餘。進行數據分析後,亦會向公眾以至政府作出一系列減少廚餘的建議、方案配套及政策。
「2024年社區糧食安全狀況調查」
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息息相關,兩者之間的平衡對我們的健康、經濟和生態系統至關重要。而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定義,糧食安全指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能實質且有效地獲得充分、安全且營養之糧食,以迎合其飲食及糧食偏好的活力健康生活;而此定義不僅包括食品的安全性,還涵蓋食品的可得性(Availability)、可及性(Access)、適當性(Utilization)與穩定性(Stability)。
故此,多年來關注食物浪費、基層處境的慈善環保團體「食德好」發起是次「2024年社區糧食安全狀況調查」,結果揭示了經濟不景下社區整體於糧食安全和營養攝取方面面臨的諸多挑戰,近一半曾因節省開支而挨餓,也無法從食物中攝取足夠營養,情況令人憂慮;同時大部分受訪者對糧食安全認識也不足,將糧食安全與食物安全等概念混淆。「食德好」倡各界對香港糧食安全與氣候議題的關注,並採取行動,緩減對基層處境的影響,亦建議政府長遠訂立本地整全的食物政策,除加強對基層於食物和營養上的支援,亦需增強香港糧食的可持續性,緩減氣候暖化和全球糧食危機對本地糧食價格的影響,讓香港市民能食得好。
《2025年社區糧食安全狀況調查》
面對本港食品價格持續高企,同時經濟環境不景氣,基層市民生活成本壓力日益加劇。本地慈善環保團體「食德好」對此深表關切,繼去年首次發佈《社區糧食安全狀況調查》後,今年再度進行追蹤調查,以深入了解價格壓力對市民飲食抉擇的持續影響。
今日發佈的《2025年社區糧食安全狀況調查》報告,成功訪問358名低收入家庭及長者。調查核心發現,市民正陷入「錢用多了,食物份量卻沒變」的困境,對營養的重視程度更較去年顯著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當被問及如何應對未來物價持續高企時,高達45.3%的市民預告將被迫犧牲食物的質與量,反映情況已亮起嚴峻警號。
為此,「食德好」促請政府、商界及社福界攜手協作,從資助手段、系統改革及社區賦能三方面入手,分別推行「營養食物券」、設立「超市惜食專區」及深化「賦能烹飪及飲食教育」。這些方案旨在從根本上轉變援助模式,從「分配食物」提升至「賦予選擇權」,共同守護市民的飲食健康與生活尊嚴。